近日,吕文亮教授再次莅临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二科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查房指导,培养青年医师中医临证思维。吕文亮教授指出:青年中医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是中医药传承的主力军,青年医师要扎实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熟读经典,运用中医理论解释病因病机,做到医理融通,提高中医临证思维。
吕文亮教授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疫病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温病学学术带头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吕文亮教授对临床中的诸多疑难杂症有着独特经验,特别在重大感染性疾病(如新冠肺炎)一体化防治康复、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消化道早癌、幽门螺杆菌胃炎、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肺结节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本次教学查房指导活动,由管床医生汇报患者病情后,吕文亮教授带领脾胃病二科的青年医生、规培进修医生、硕博士研究生到患者床旁,通过简单沟通拉进医患距离避免患者紧张情绪,然后对患者症状、发病经过、治疗经过等进行问诊,同时对中医所关注的有无汗出、喜(畏)寒热、大小便、睡眠、口渴、口苦等情况进行仔细询问,详查舌、脉,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吕文亮教授十分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温及其临床应用。
例如,第一位为“反酸、烧心1月”老年女性患者,吕文亮教授指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素问·奇病论》中又说到“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虽临床中大多认为吐酸属肝胆、属热,但如进一步区分,当知晓肝和胆亦有区别,肝属木,其味为酸,故吐酸、口酸者当从肝治,而口苦、呕苦者,病在胆,当从胆治,不可不详查,因此,主病主证当属肝热,同时病人睡眠差,需结合“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进行分析,胃气虚弱、胃不适的患者睡眠也受到影响,如叶天士有“九窍不和,皆属胃病”的观点。另该患者伴牙龈肿痛,吕文亮教授指出辨治口腔溃疡、咽喉牙龈肿痛一类疾病,当分虚实,实火患者红、肿、热、痛明显,虚火者色偏淡、漫肿、疼痛不甚。虚火为下焦肝肾亏虚,不能收摄阳气于下,虚火因而浮越于上,古人称之为“龙雷之火”、“相火”,古人有“引火归元”的治法,因此,才会有古人医案以肉桂、附子等热药治疗口疮、牙疼,如本例患者可合用“封髓丹”或“交泰丸”治疗,达到交通心肾之妙。
另一位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吕文亮教授手把手指导青年医师察舌诊脉,患者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苔,中有裂纹,脉象为浮弦滑脉,指出该病人脉象轻起即得,如按琴弦且脉象流利,向青年医师耐心讲解如何脉诊、不同脉象的含义、如何体会脉象的细微变化等等。患者以上腹胀、口干苦、纳差为主症,结合其舌、脉表现,经吕教授辨证分析,当属痰热中阻脾胃,痰热扰心,故而伴有睡眠不佳,虽患者上腹胀,情绪欠佳,但两胁并无明显胀痛,虽有肝郁气滞,但不是主要矛盾,可取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可加蒲公英以助清热之效;在疾病辨证时需注意病程的阶段,有助于病因病机确定,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结合其舌、脉情况,当属叶天士所言“久病入络、久病入血”,虽表现为腹胀,但不可全用气分之药,可加入莪术、炒鸡内金等软坚散结药物,可起到行血中之气作用;另患者口黏、苔腻,可用石菖蒲芳香化湿祛痰,去掉原方中偏温燥的苍术、柴胡,柴胡在病情早期可使用,用其气发散之性。另讲述治肝常用有泄肝、平肝、温肝等法,以苦寒药清肝热泻肝火,可取黄连、蒲公英;以重镇药平肝逆,降上炎之肝火与上逆之肝阳,可取生牡蛎;以温热药温肝阳、散肝寒,可取吴茱萸、肉桂。从理论论述、辨证分析、经验用药三方面介绍中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使青年医师对该病的中医临证思维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最后,胡运莲主任总结指出,吕文亮教授每次的中医经典教学查房指导都是一场及时雨,让青年医师受益匪浅,如同醍醐灌顶,青年医师若不熟读经典、不精研医理、病机,如何深刻理解“相火、龙雷之火、胆瘅”?如何在纷杂繁复临床症状中慧眼如炬的抓住根本病机?青年医师应虚心学习吕文亮教授的临证思维与学术经验,一要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勤临证、勤思考、勤总结;二要对已学中医理论框架构建的整理,做到医理融通,用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辨证处方,而不是生搬硬套;三要重视跟名师,跟随名老中医跟诊学习,培养并提高中医临证思维。